7月4日,林学院引进的“太行学者”第三层次张先亮博士,联合美国哈佛大学、加拿大新布伦瑞克大学的学者合作的成果“Snowmelt and early to mid-growing season water availability augment tree growth during rapid warming in southern Asian boreal forests”在线发表在国际著名刊物《Global Change Biology》(中国科学院JCR分区为1区TOP期刊,IF=8.88)。张先亮为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18luck新利手机版iso
为第一完成单位。论文的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111/gcb.14749
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天然针叶林分布区之一。然而东北地区是我国升温最剧烈的地区。目前,国际上很多研究表明剧烈升温导致的干旱导致了全球大范围的树木生长减缓以及森林分布衰退。樟子松是我国东北地区重要的优势树种之一。长期以来,东北南部的天然沙地樟子松作为重要的种源基地被用于干旱区的樟子松的造林。然而,我们在实地调查中发现东北南部的樟子松呈现逐渐衰退的趋势。研究樟子松生长动态及其驱动机制是理解樟子松分布变动以及预测未来森林变动的重要基础。
针对以上的科学问题,张先亮博士与哈佛大学等机构的国内外同行合作,通过在我国东北地区天然樟子松林的主要分布区进行大范围的树木年轮采样,系统分析了快速变暖背景下樟子松生长动态及其生长过程中水分来源的变化。研究主要揭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较高的温度在未升温时期(1958-1986)对樟子松生长是负效应,而在快速升温时期(1987-2014)是正效应。这与目前关于樟子松在其他区域的研究结果明显不同。一般认为升温时期容易造成生理干旱,高温对生长是负效应,而未升温时候,高温减缓了低温限制为生长的正效应,而我们的结果推翻了这种观点。而这种转换主要是由于水分条件的限制而引起的。(2)生长季前期的水分供给对于樟子松生长至关重要。在未升温时期,由于生长开始较晚,积雪融水已经蒸发,樟子松生长无法利用积雪融水,而温度升高导致生长季的提前,樟子松生长在积雪融水未完全蒸发时期,从而使得樟子松生长可以利用积雪融水。因此,积雪融水在升温阶段成为生长季前期重要的水分来源。这种树木生长过程中生态因子变化的复杂性增大了很多树木生长预测模型的不确定性。(3)我国东北天然分布的沙地樟子松林面临萎缩,并有消失的危险。因此,我国东北南部的沙地樟子松需要加强人为经营,必要时设置保护区,以保护我国沙地樟子松的重要种源基地。
张先亮博士,校聘教授,林学院燕山山地森林经营创新团队成员。主要从事气候变化对中国森林生态系统中树木生长及森林分布动态的影响等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以骨干成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排名第二),以主要成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目前在Global Change Biology, Journal of Climate, Climate Dynamics, JGR-Biogeosciences, Climatic Change, Global and Planetary Change等国际著名生态学、气候学及林学期刊上发表论文35篇,总被引次数在350次以上,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9篇(中国科学院分区一区论文6篇,二区论文8篇),累计影响因子6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