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当前位置: 首页> 学科建设

一、历史沿革

18luck新利手机版iso 林学学科最早可追溯到1909年的顺天农业学堂。1952年,在林学院的前身—河北黄村林校成立了林学专业,是当时新中国成立后,具有林业专业最早的学校之一,其中森林培育学是林学专业的主要课程。1959年,河北黄村林校并入18luck新利手机版iso ,开始招收林学本科生。1995年,森林培育学科被河北省政府批准为河北省重点学科,1996年森林培育学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开始招生硕士研究生。2003年森林培育学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开始招生博士研究生。2005年9月,林学学科被河北省政府批准为河北省强势特色学科。2006年1月,林学批准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同年5月,森林培育学被批准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学科点。2009年9月,林学一级学科批准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0年12月,获得林业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2011年3月,林学获得一级博士学位授予权。2014年12月,河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签署合作共建林学学科协议,;2015年林学学科被遴选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学科,2016年被河北省政府批准为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单位。

二、研究方向

1.林木遗传育种

该培养方向主要开展杨树等重要树种转录组、基因组、蛋白质组研究,挖掘重要抗逆基因,培育多基因聚合、精准编辑、高效表达的转基因杨树新品种;收集保存北方常用林木种质资源,对其经济性状、抗逆性及遗传多样性特征等进行评价,选育林木优良新品种;建立了主要林木品种分子鉴定技术体系。

研究团队培育出系列转基因杨树新品系,在转抗虫基因杨树培育及生态安全性评价方面保持国际前沿地位;首次构建了我国北方主要林木品种DNA指纹数据库,建立起品种分子鉴定技术平台,使河北成为国内唯一将DNA指纹鉴定作为林木良种审定程序的省份,为河北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森林培育

该培养方向主要开展太行山区水土运行规律研究,创新了太行山“蓄土、集雨、整地、改土、排水”相结合的山区综合开发治理工程技术体系;开展多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环境的适应关系研究,探索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等调控原理,构建经济林绿色、优质、省力、标准化栽培技术体系;创建太行山区生态经济林标准化产业技术体系;针对环京津困难立地,开展苗木培育、水肥调控、森林营造、抚育等的研究。

研究团队培育了“绿岭”、“富岗”、“葫芦峪”等16处山区开发先进典型,创造出太行山精准扶贫新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做出重要批示,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3.森林保护学

以环京津地区生态林和经济林的重大有害生物为对象,针对生态林有害生物开展成灾机理、监测预警、综合治理等研究,构建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林业有害生物生态调控理论与技术体系。针对经济林重大病虫害,主要开展有害生物发生特点、发生规律研究,从病原微生物、天敌昆虫、引诱剂的开发利用等方面构建无公害控制技术。

团队研发的树种合作防御和无公害控制天牛技术,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研制了针对沿树干爬行害虫、微小害虫及基于引诱剂的一系列害虫智能监测设备及网络预警系统。构建了核桃、枣等主要经济林病虫害测报防控平台,集成了2套无公害防控技术。

4.森林经理学

以燕山山地主要森林类型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开展森林立地类型分类与评价、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林木生长规律、人工林生产力与地力维持机制、主要森林类型多功能经营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森林多功能经营效果监测与评价、退化山地植被恢复理论与技术研究。形成以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和杨桦次生林多功能经营为特色的经营技术模式,完成林业行业和地方标准12个,创造性提出河北省混交林立地质量评价方法,绘制了全省立地质量分布图;主持完成的《中国森林认证-非木质林产品经营认证》标准,在国际上产生巨大影响。

5.林木资源利用

本研究方向主要以木质材料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林学、木材学、木材保护学以及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材料界面科学等基础理论知识与前沿技术,研究木材及木质复合材料、新型功能性木材等材料基础理论与利用技术,以及绿色高效分离、转化、合成技术,开发高附加值的生物活性物质、生物质能源、化学品和绿色环保功能材料等。

三、学科队伍

林学学科现有专任教师59人,博士生导师14人,硕士生导师45人。有正高级14人,获博士学位的教师55人, 45岁以下中青年骨干教师34人。拥有国家万人计划1人、全国林业教学名师2人,河北省师德先进个人1人。担任国家林草局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和产业联盟委员5人,担任省级学术团体正、副理事长4人;有15名教师先后获得河北省特等劳模、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等称号。李保国山区开发与林果产业创新团队先后获评“全国工人先锋号” “科技部创新人才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全国林草科技创新人才计划创新团队”“河北省高层次创新团队”和“河北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林学类专业主干课程群教学团队获得河北省本科院校优秀教学团队,森林昆虫学教学团队获得河北省优秀教学团队,种苗学教学团队获得河北省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团队,李保国扶贫志愿服务队林学院分队获评 “河北省先进志愿服务组织”。

四、科学研究

近五年,林学学位点共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14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项;总经费6543万元。获得省级奖励12项,其中中国梁希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河北省农业推广合作奖2项,梁希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7项;授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共23项;授权植物新品种8项。发表学术论文485篇,其中,SCI二区以上期刊105篇;编制行业和地方技术标准20项;出版著作(教材)15部。

五、平台建设

本学位点现有国家北方山区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林果生态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河北省林木种质资源与森林保护重点实验室、河北省城市森林健康技术创新中心、河北省核桃工程技术中心、河北省核桃产业研究院等省部级以上平台6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野外长期科研基地2个,全国林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示范性专业实践基地1个,河北省示范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1个,河北省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中心1个。

六、社会服务

学院始终坚持太行山道路,发挥“接地气、树样板”技术优势与特色,以富岗、前南峪和绿岭等太行山区、雄安千年秀林、塞罕坝机械林场等长期基地为主要依托,扎实开展社会服务。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太行新愚公”李保国为代表的“李保国山区开发与林果产业创新团队”创立了享誉全国 “山区综合治理和生态经济林发展模式”为特色的精准扶贫模式,为乡村振兴做出了突出贡献。

服务案例1:创新山区精准扶贫模式,续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扎根太行山区,探索出一条生态改善、产业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的山区发展之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李保国太行山精准扶贫模式”,创新形成一条生态改善、产业发展、农民富裕的乡村振兴之路。

在临城15万亩丘陵岗地,创立了生态经济型产业发展模式,打造的”绿岭核桃” ,亩产值达到6000元以上;在内丘县富岗建成国家优质苹果产业基地,生产出50元/个的“富岗苹果”;为全国30多个地方开展技术培训,培训人数达2万人次,发放科技图书1万余册。新闻媒体对相关事迹多次进行了宣传报道。

服务案例2:有害生物综合管理为生态林业、民生林业保驾护航

深度参与“千年秀林”工程,构建“千年秀林”健康评价体系,提出健康管理调控策略,全程、全方位护航“千年秀林”工程。5 人入选雄安新区规划研究中心专家库,2人入选雄安新区评估专家委员会;参与塞罕坝机械林场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决策指导,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培训交流和送“科技下乡”活动,指导苗农、果农的病虫害防治。

服务案例3:为塞罕坝机械林场、河北省木兰林场等森林经营提供科技支撑服务

与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密切合作,在”森林立地分类与评价”、“人工林地力维持”和“人工林多功能经营技术体系”等方面取得系列研究成果,主持编制的《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经营方案》在国家林草局确定的全国森林经营试点推广应用。

推广应用矿山生态修复技术,建立起国家级示范,对河北省乃至全国矿山废弃地植被恢复有示范引领作用,社会效益显著。

服务案例4:林木种质资源创新助力林果种业健康发展

培育并推广了转抗虫基因741杨等林木品种20个, 4个良种被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应用推广;为河北省盐山县国家抗盐碱树种良种基地、蒙古栎国家种质资源库等10个国家及省级林木良种基地及种质资源库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在国内率先(唯一)将品种的DNA指纹鉴定作为河北省林木良种审定必备程序,近三年累计完成36个植物种的近100个新品种的DNA指纹鉴定报告,有力促进了河北省林果种业的发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