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实验教学体系建设(通过各个实验的整合、衔接、优化,逐步提高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
“中心”所设立的实验项目与理论教学内容既相对独立,又有机地结合,建立了分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针对不同专业的授课对象和理论教学内容,在每一个实验室使实验教学系统化,课程设置系列化,并制定出实验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确定了实验课程的教学要求。
图1新型实验教学体系示意图
在对实验教学资源进行整合的基础上,根据实验的类型和要求,重组实验内容,体现“一个中心、两个循环、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改革思路,构建起基础型实验、综合提高型实验和设计创新型实验相互交叉、渗透的新型实验教学新体系,新体系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平台,三个层次,多个模块”(图1)。
一个中心:培养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适用人才。
两个平台:围绕培养现代农业人才为核心,依据植物学知识的认知规律及学科特点,整合学科和实验室资源,建立“基本实践”和“专业实践”两个实验平台(图2)。“基本实践”实验平台由植物学、植物生理生化、分子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等相关基础学科搭建而成,实现“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实践”实验平台是由与植物生长相关的生态环境学、土壤学、栽培学以及与植物生长改良相关的植物营养学和育种学等学科搭建而成,以实现“强能力、广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最终实现“复合型高级人才”的总体培养目标。
三个层次:指每个实验课程中试验项目的设置,包括“基础验证型、综合提高型和研究创新型“三个不同的层次(见实验项目表)。旨在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动手创新能力。
多个模块:指每个实验课程设置多个实验项目,一些实验项目又可以提供多种供选择的实验材料,目的是针对不同的专业,抽取所需、整合成为一个模块,有的放矢,做到实验项目的系统性和衔接性,最终实现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的目标。图3所示为1个专业模块。
图2专业模块示意图
每个实验模块中,每一门实验课程又可以分为“相对独立的实验”和“内容衔接的实验”,旨在使该专业的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其基础理论实验课和基础实践实验课之间能够系统衔接,成纵向延续,并最终能够顺延到毕业实习阶段。
“中心”实验课程设置在所开设的222个项目中(其中基础型95个,占42.8%;综合提高型84,占37.8%;研究创新型43,占19.4%,见表1、表2),除了主要面向生命科学学院、农学院、园艺学院和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等相关学科专业的专业模块外,还辐射到植物保护学院、动物科技学院、林学院、园林与旅游学院等相关专业,可以供这些专业的学生选修。
2.实验教学与科研、工程和社会应用实践结合情况等
实验教学与科研、工程和社会应用的结合,既是实验教学运行的最高层次----“综合运用层次”,又是中心规划中“两个循环”之一(图3)。这个层次的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的研究和实践能力,由本科生、研究生实验教学相结合,完成本科毕业实验或实践。在这一环节中“中心”将发挥学科优势,其雄厚的科研实力已成为中心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把最新的科研技术融入实验教学体系,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通过查阅文献资料选定课题、设计出实验方案和技术路线,独立撰写较为完整的可行性报告,最终提交研究报告。这一层次的实验定位为准研究生层次的实验,其难度、工作量低于硕士研究生阶段,但通过这一阶段的实验训练,达到对学生或继续考研深造、或进入工作单位所进行的前期专业培训目的。
表1新课程体系各类实验的组成
平台与模块
实验项目数
面向专业
基础课平台
植物形态与解剖实验
31
农学、园艺、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植物科学与技术、动植物检疫、制药工程、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农业资源与环境、环境科学、草业科学、生态学、园林、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林学、中药学、制药工程、农村区域发展。
植物生理生化实验
12
植物营养与施肥
36
模块1
细胞生物学实验模块
22
生物技术、生物科学、园艺
模块2
生物技术实验模块
39
生物技术、生物科学、动植物检疫、园艺、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植物检疫、农学、中药学、农村区域发展、林学、生态学。
模块3
植物遗传与育种实验模块
54
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园艺、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动植物检疫。
模块4
植物栽培与耕作实验模块
28
农学、园艺、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
总计
222
图3“一个中心、两个循环和三个层次”实验教学改革思路示意图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