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大好故事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农大好故事 >正文

【农大好故事】“经济王”念好致富经

发布时间:2016-05-27 浏览次数: 作者:

——记我校农经学科带头人王健教授

王健教授笔耕不辍 著述颇丰

在我校经管类学生学习交流群里活跃着一个网名为“经济王”的账号,他时而分享一些经济学的课件、时而贴出自己关于农经学最新的看法、时而跟学生交流学习和生活。课堂上下,学生们都称呼他为“经济王”;田间地头,农民们都说他讲的是“致富经”。他就是经济贸易学院一名普通教授--王健。

对教学的持之以恒

王健1982年毕业留校到农经系任教,一干就是三十多年,是我校农经学科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人。如今已经57岁的王健老师仍然经常工作到深夜,同事们劝他注意身体,他总是微微一笑,用他的话说是“在岗一天,就要站好每一班岗。”

同学们说,在他的课堂上,没有枯燥乏味的灌输,没有墨守成规的讲授,甚至没有老师与学生的界限,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生动的实践案例,一次次难忘的师生互动。他不是“百家讲坛”里的名师教授,但他的每一堂课都座无虚席;他不是“走进科学”里的专家学者,但他却能将每一个抽象的经济学知识点细化为生活常识。作为我校经济学科的领航者,他深受学生的喜爱,即便没有他的课,好多学生也总是隔些日子想去蹭他的课。学生都表示听王老师的课是种享受。他每年都超额完成学校规定的工作量,先后编写著作和教材15部,培养博士生、硕士生110多名。

对农经的深厚感情

从“满城县农业生产系统设计”、“清苑县唐河开发区结构优化研究”到“涉县太行山区综合规划”,无不倾注着王健对于农业经济服务地方发展的心血。王健说:“我们农大搞了三十多年的太行山道路,没有对三农深厚的感情是做不到的”。把农经知识转化为农民的“致富经”更是他30年来的矢志追求。多年来,他积极为华北地区农业经济发展规划献计献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完成相关调研报告和建议23余份,多项报告的建议被政府部门的规划所采用,而他本人也多次被省级领导接见座谈。科研成果获得省级奖励6项,其它奖励30余项。

王健还专门编写了一些通俗易懂的经济学小知识读本,将大学生都感到枯涩难懂的经济学模型转化为一个个利用市场规律实现发家致富的精彩案例,让经济学真正走下学术高堂,走进农民群众中去。王健很关心对农民的市场意识的培训,来自肃宁的种植大户王德友说,“以前只懂种菜,不懂市场,常常赔钱赚吆喝,看着丰收的蔬菜卖不到好价钱。后来农大的王健老师来我们这里讲课送书本,让我们也懂得了利用市场规律来卖个好价钱。”富裕起来的农户还在他们的种植专业合作社里专门给王健留出一间屋子,在那里和他就农经的话题常常谈到深夜。

“经济王”的国际视野

视野的广度往往决定知识的厚度。王建曾被公派到加拿大拉瓦尔大学、蒙特利尔大学学习经济学,后又作为河北省首批出国培训专家,赴法国进行学术访问,宽阔的国际视野和交流阅历为他后来的教学和科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王健还密切关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参加中美农学会联合举办的“中国青年农经教师数学在农经管理中应用讲习班”,致力于推进国内外农业经济学术交流。

作为我校农业经济带头人,王健积极承担并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培训计划课程和经济贸易学院对发展中国家人才培训班,完成9期培训,共计200余课时,为不发达地区摆脱贫困提供了智力支持,也同发展中国家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的巴基斯坦籍博士生阿卜杜拉·拉赫曼所说,“刚来中国时,我汉语说不了几句,英语也很蹩脚,学校几乎没人能跟我交流,后来王老师每天课下教我说普通话,还帮我解决了家人来中国居住签证的手续,让我很感动。”在一次培训班后,一位来自中东地区的学生,把自己从家乡带来的一包椰枣送给了王健,感谢他的辛苦授课。王健对记者说,“我这辈子还有一个梦想,就是退休之后去亚非不发达地区看看,希望也能看到那里的农民过上好日子。”

这就是一位老农经人的故事,他用一生的精力来做好一份工作。太行路上,我们看到王健教授孜孜不倦地讲着服务三农的“致富经”。

王健教授耐心细致的为同学们解答专业问题

课堂之外的王健教授跟同学们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桃李芬芳

作者:经济贸易学院 赵伟 吴明 摄影:宣传部 赵凌云 编辑:宣传部 师春祥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