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校友工作办公室0312-7521933,教育基金会:0312-7526321

新闻中心

河北日报报道我校九三学社张晋国先进事迹

2020年10月10日 00:00 点击:[]

近日,我校九三学社基层委员会主委张晋国荣获"九三学社中央社会服务先进个人"称号,九三学社河北省委高度重视先进典型,特邀报告文学作家采访报道。日前,河北日报刊发文章《大地履痕》,报道张晋国先进事迹,原文如下。

大地履痕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是唐代那个叫李绅的诗人,对挥汗如雨的农人耕作场景的描绘。时光转瞬千年,在张家口塞外一个叫张北的地方,天地广袤、山坳无边,蹲伏的女人们快速移动,她们右手食指像锥子,在地上扎一个洞,左手鸟啄米一般,快速放进一粒种子。种子只有米粒儿大小,包着蓝色的外衣,纯进口,高质量的成活率让它们贵如黄金,女人们也的确像珍惜黄金般,金贵着它们。一窝儿一粒,绝不错点、丢落一粒。

屈膝、弯腰、蹲下、起来......张北寒冷潮湿的劳作中,男人女人很多都得了腰椎、膝盖等各种疾病......时任张北县小二台镇农业生态实验站站长的张立峰教授,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给18luck新利手机版iso 的张晋国教授打电话,提出研制萝卜播种机的设想,张晋国教授二话没说,当即答应下来。

一 本是书生

人类为了温饱,牧渔躬耕,骑马狩猎,从简易的石斧到现代农机,无不凝聚着创造者的心血。解放生产力,这是现代农业文明的标志。张晋国这个从小爱唱歌跳舞,还爱舞枪射击的城市人,怎么也想不到,他高中毕业便走向工厂,等恢复了高考又上了大学。然后,他这一生,却紧密地和农民联系在了一起。

张晋国出生在太原,其父是太原机械车辆厂的技术工人。喜欢文艺的他,在少年时,就对机械制造不陌生。在他八岁时,母亲去世了,过早失去了母爱,也锻炼了他坚毅的性格。上世纪七十年代,父亲调回石家庄,张晋国就读于石家庄市第十八中学。在这里,他各门功课成绩出色。1977年冬国家恢复高考后,张晋国顺利考入河北工学院,后因18luck新利手机版iso 农业机械化专业扩招,他被调剂到了农大。

在这里,他相遇了妻子赵春霞。结婚的过程有点曲折,春霞的妈妈希望女儿找个门当户对的,而张晋国当时还是穷学生一个。春霞不顾世俗,真挚地爱着张晋国,几经曲折,两人终成眷属。张晋国毕业留校后,又相继攻读本校硕士、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后赴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做访问学者,又到美国农业部土壤动力学实验室做研究......2001年,他加入九三学社,担任九三学社18luck新利手机版iso 基层委员会主委,保定市第十一、十二届政协委员。荣誉的背后,是汗水和付出,也是一个农机专家顶呱呱的一身硬本事。当他接到张立峰教授的电话时,毫不犹豫马上进入萝卜播种机的研制工作!

二 扎根泥土

炎炎夏日,尘土翻滚出热浪,站在田里仔细观察机器作业情况的那个"土人",是张晋国教授。

播种机突突驶过,带起阵阵土烟儿。时不时蹲下来,扒开泥土查看种粒儿和施肥情况并详细记录数据,汗水在脸上左一道右一道的那个戴草帽的"泥人",是张晋国。

轰鸣的厂房里,嘈杂闷热的电焊车间,那个打磨钻眼的熟练锻工还是张晋国。因为车间机器声太大,他和学生说话都要伸长了脖子使劲大喊,边喊还边不耽误手里的活儿。

张老师平时在课堂上给学生主讲的就是"农机运用与管理",现在,研制播种机便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带着学生迅速投入实践。

他们画图纸,查资料,做样机,开始了无数次的往返张北县小二台镇。实验,试验,失败;再实践,再改进。几十次的调试,数不清的改装,当时的课题组有研究生赵金、张斌、周辉、赵翔、王学良等,他们和张老师一起,攻克了一道道的难关。单种粒儿的萝卜籽,如何准确地落入坑儿里?且小如米粒的萝卜种,那么金贵,能让没有温度的机器不丢落、不重复、不错点,单就这一项,真是很难啊。但张老师有着深厚的学理基础,他精湛的技艺,国外访学开阔的眼界,此时帮了他大忙。机器没有温度,它不会像人那么听话,但我们可以通过"气吸"式规范它、调整它。经过上百次的实验和试验,"气吸"式萝卜播种盘终于研制出来了。这种"气吸"式,保证了种子在没有下落前,牢牢地扒在每一个盘窝处,转动后,通过气吸原理,那小如米粒的种子,又能准确下落到泥土的种窝儿—播种盘的研制,为整台机器的制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多少个节假日,他们都是在田间地头度过。年轻的学子开始时还不习惯张老师的节奏,有的叫苦,有的不专心。农大的同行们对那些学生说,想考张老师的研究生,如果只是图省事儿,想混文凭,那是不可能的。张老师对学生严格,对自己自律,是出了名的。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严师出高徒,学生们的苦没有白吃。张老师门下的毕业生,最受用人单位欢迎,他们动手能力之强、就业率之高,反证了苦过之后的一身本事没有白练。

"气吸式萝卜精量播种机",先是解决了气吸播种盘,然后,改进犁铧,实现一次性的开沟起垄。在选购犁铧进行田间试验时,张晋国开着自己的私家车,跑遍了多家农机厂,把效果最好的选出来进行优化改进。私家车开成了拖拉机、拉货车,车厢后排坐人的地方,经常用来装载犁铧。就是在这样的速度和效率下,优化后的犁铧很快成型,安装实验,起到了平直起垄的效果。

然后,需要解决的是种子覆土问题。种子播下后,上面覆盖多少泥土才能保证种子最好发芽?这一关键问题,让张晋国再一次绞尽了脑汁。他准备出多套方案,带着课题组的学生们到张北,坝上坝下不同地方进行了多次试验和改进。最后,有一定分量的整形镇压轮设计,成功解决了垄形、上面泥土覆盖厚度及压过之后不粘土的问题。

张晋国的学生赵金回忆,那时坝上气温低,播种季节要晚于坝下地区。张老师带着学生们开始是在坝下试验,天气热,很多同学都受不了,打退堂鼓,情绪怠惰,张老师就用开玩笑、打扑克和原地休息等办法,来缓解大家的情绪。最苦的地方,张老师总是身先士卒,私家车拉人也拉样机,拆装零件弄得满身油污,一个地方试验完,再去另一个地方,拆卸组装过程中,有的弹垫都拧崩了。张晋国对机器上的每个零件都能闭着眼睛说出尺寸。后来他累病了,休息几天,又跑到现场,车上拉着个小马扎,体力不支时,就坐在地头边休息边指导大家继续调制。

"气吸式萝卜精量播种机"终于批量生产。当那小巧的,有着鲜红机身的萝卜精量播种机平稳地行走在张北大地,多少农民像喜爱自家的新娘一样,小心呵护着她们!

我在张北县小二台镇,采访了一对叫明海和翠兰的夫妇,当我走进他们家的院落,马上被整洁宽敞的环境、文明富裕的小康生活水平惊呆了。明海家,是第一个购置萝卜播种机的家庭,也是当地最早脱贫、过上好日子的农户之一。他们家现在有一辆大货车、一辆拖拉机、两部私人小汽车,还有一台巨大的轧油机。明海妻子翠兰告诉我,夏天时,他们在这个平房的院落里生产、生活。秋冬后,就住进早已购买的楼房,非常暖和,冬天不用烧炉子。

翠兰还带领我们来到她家的库棚,在一个角落里,苫布盖着气吸式萝卜精量播种机。机身还是那样鲜红,他们俨然像热爱着自己的宝物一样,爱护着这架机器。翠兰说,那时拼了命一天也只能点种五分地,而有了机器后,效率提高近百倍,一天可以播种大概五十亩。明海做过轧油工人,特别懂机器,他开的播种机,播种质量好。自从他家买下了播种机,不但解放了自家的生产力,全村乡亲包括一些附近村镇的人,播种时节踏破了门坎,排起了长队,租用他家的播种机。他们信赖明海的技术,有多少人抢先把种子倒进播种器,那场面,明海和翠兰现在说起来还哈哈大笑。

特殊的土质,育出的萝卜又脆又甜。最好时,能卖到一块钱一个。那时每到收获季节,来拉萝卜的大卡车在地头排起长龙,他们的萝卜远销到很多国家。应该说萝卜播种机的研制成功,让小二台镇农民们的生活更富裕了。

如今,明海一家过着富足的小康日子。翠兰特别能干,萝卜播种机把她解放出来,稍有空闲,她就养鸡养鸭养兔。初中毕业的翠兰,说起从前的日子和对未来的展望,都非常有条理。家里的一双儿女,也都结婚了,成家立业,都过着富裕的好生活。儿子儿媳,现在各开一辆车,都有稳定的收入。

在我们告别时,明海还让我们看了他发明的震筛器,那是一台简易的,用来筛小土豆种的机具。萝卜种了近十年,土地该换耕了。现在,他们靠大棚种土豆还有别的蔬菜。从明海家出来,张晋国说到土地的换耕问题,提到张北的沙质土地浇水渗漏严重,他脸上显出忧戚之色。他说地表水水位急剧下降,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是一对矛盾,必须加以解决!

三 拳拳之心

华北农村一年两熟的种植特点,让麦收的农民格外辛苦。他们要在收割麦子的同时抢种下玉米,不然玉米播种就晚了。

研制"玉米免耕深松全层施肥精量播种机",是对张晋国的又一挑战。

六月的太阳很毒。田里的男女,穿戴得严严实实的,只露着眼睛。现在的三夏大忙相对于三十多年前,已经轻松了许多,可是一天下来,烈日的毒晒和麦芒的锋利,仍让满身披挂的他们皮肤灼痛。如果能研制出集收割、播种于一体,在播种的同时又能精量施肥的播种机该有多好,既可省时又可省力!

这一次的团队依然有赵金,还有刘其潼、杨娜等同学。后来在滴灌改进中,马波涛、郑超也加入进来。第一个关键部件,就是"可调深松全层施肥开沟铲",这是达到深松施肥农艺要求的第一道工序。张老师带着学生们,往返学校和工厂,为了降低成本,他货比三家,有时就直接在废品库中翻找适合样机的材料。几番改进,几番试验,开沟铲成型了。

深施肥的"深施",具有一定难度和要求。在地里试验时,张晋国亲手挖坑,学生执铲操作,他趴到地上,一粒一粒地数种子,看肥料施放情况。

当整机试验成功,在滚滚灰尘中,张晋国站到机台上,亲自查看玉米种落窝儿和化肥覆盖等情况。机盖上没有把手,张晋国差点掉下来。当他走下来时,完全是一个"土人儿"了。难怪有人说,农大的张教授像农民!

"玉米免耕深松全层施肥精量播种机"研制成功后,接下来,张晋国在跟农民聊天时,知道玉米免耕深松作业后,浇水需求量大,存在大水漫灌的问题。他马上记录下来,并在接下来的攻关中,和学生们加装了变量补水滴灌功能。也就使玉米免耕深松全层施肥精量播种机有了变量补水,大大减少了水资源的消耗。

在张北农村,当我们的车子驶过,从车窗向田地里看,远远的,能看到地里有一座座小房子样的东西,礅矮,隔不远就一座,排成行,像地上戳着的烟囱。张晋国痛心地说,那就是地里的机井,从地下抽水,老百姓一直在用这种办法浇水。你们看,大水漫灌,有多少水都白白浪费了。

在"小房子"的一侧有个洞,洞眼向外伸着个管子,清亮亮的地下水,从管子喷涌出来,顺着垄沟形成一条小溪......

张晋国说张北这地方的萝卜、青菜全部要用水来催。这种粗放型的种植,使水资源隐含着深刻的危机。

同车的九三学社省委宣传部徐部长问:这种情况,如何有效地制止、引导呢?

张晋国说他和学生们都写了节水方面的提案,包括农作物品种的种植调整等。旁边的赵金插话说,张老师几年前提出华北地区要减少小麦的种植,他们提出不久,省里就出台了政策,对少种和不种小麦的地区,给予经济补偿。这也是变相对水资源的一种保护。

一路上,大家都在讨论生态环境、水资源。张老师说,我国提出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这些方向性的措施都很好,关键是怎么落实。扶贫要从调动百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方面入手,同时,要让农民觉得,地球是他们的家园,跟自身利益息息相关。你们注意明海一家没有?他们夫妻的肯干是一方面,勤劳节俭不浪费,包括家庭的环境卫生,都远远好于身边大多数人。他们在节水用水方面也很用心,完全把那地方当成了自己永久栖息的家园......我们农业管理部门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堵塞漏洞,减少浪费,对农民扶智扶志。这样的扶贫、脱贫才会更长远。

一车人都陷入沉思。张老师温和的话语里蕴含的朴素道理,让我感受到一名知识分子在专业领域的坚实力量。

张晋国把思考化为行动,他写下了"严格控制坝上大田用水"的提案,认为河北省是水资源极度匮乏的省份,农作物"大水漫灌"式灌溉模式不可取,也不是蔬菜等农作物生长所必需的。其中农用水价格收缴方式不合理,农民形成了"多用少用都一样""不用白不用"等习惯,致使浪费现象十分普遍。这种大水漫灌的另一危害是把可溶性的肥料下移进地下深层,污染了地下水源。他建议:第一,控制坝上地区蔬菜的播种面积,提高品质。第二,发挥价格杠杆调节作用,按水量计费,合理提高水价,与此同时将提高的水价作为节水资金补贴给节水农民,实现用水少、水价低的机制。第三,提倡滴灌,改进漫灌。

四 不默而生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中国古代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在张晋国教授身上得到传承。

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家出台了惠农补贴政策。对大型农机的购买,给予农户和民营农机厂一定补贴,目的也是减轻农民负担。可是,这些补助在一些人眼里成了"唐僧肉"。一些管理部门巧立名目,层层设关,加大运转成本,让本来可以七千元买到的机器,经过他们名目繁多的设置,会增加两千多元。而生产厂家也没拿到国家的实惠。这一现象,张晋国看在眼里,难过在心上。后来当我问到他这件事,他说其实这一问题当时很多人都明白,多少同行和农业方面的专家以及管理部门,对这一问题没有谁心里没数儿,只是大家都不说。张晋国说:"你不说我不说,这么严重的问题总得有人说。不然,良心不安呢。虽然我也知道把这问题揭出来会得罪一些人,甚至得罪很多同行中的熟人。"

张晋国不但说了,还开始了深入的调查,用事实说话。碰到了冷脸或推诿扯皮,张老师就拿出他长年去农村练出来的百折不挠的韧劲儿开始等。你不是说人不在吗?好,我就等。空等了一次、两次、三次,没关系,我再来。不厌其烦,不辞辛苦。最后,一些人被张晋国感动,告诉了他真实的信息,张晋国心里很感谢他们。接下来,他又去走访农机生产厂家和当地的农民。这些农机企业大倒苦水,农民也一样,他们说,感谢党和政府对农民的关心,可是,那些钱都被一些贪心的部门,以及和他们利益相关的人给冒名顶替了啊!

此种情况如果听之任之,不但苦了农民和农机企业,对国家和社会都是巨大损失啊。张晋国在拿到大量资料后,马上写出一份数据详实的《农机具购置补贴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上报。没多久,就有领导同志给他打电话,经过详细核实确认,上报中央。民主党派的社情民意信息可直报中央,这个便捷渠道,让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回良玉亲自作出指示。相关部门马上行动,一些违法违规的部门受到了惩处。农机补贴跑冒滴漏问题刹住了。张晋国为国家挽回了损失,为农民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范仲淹在《灵乌赋》中写道:"宁鸣而死,不默而生。"范仲淹时代,知识分子发出警钟会遭到贬谪、流放,而张晋国是幸运的,他的敢于直言,还得到了河北省委的鼓励和嘉奖。第二年,张晋国获得了九三学社省委"年度信息工作优秀社员"的称号。

多年来,张晋国把他的精力和风华,几乎全部贡献给了农业农村、农民兄弟。麦子泛黄时节,张晋国和他的学生在辛集市马庄乡保高丰农场测量平方米内的麦穗总头数、颗粒数。他们一个数,一个记,无边的麦田,金黄的麦浪,让人不禁想起《风吹麦浪》那首歌:"远处蔚蓝天空下,涌动着金色的麦浪......当微风带着收获的味道,吹向我脸庞......我们曾在田野里歌唱,在冬季盼望......就像你柔软的长发,曾芬芳我梦乡。"赵金戴着宽檐帽,张晋国戴着草帽,他们顶着烈日,迈着坚实的脚步,在河北辽阔的大地上,用汗水,播种下科技助农的诗行。

编辑:宣传部

上一条:我校第七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第十五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圆满闭幕
下一条:我校第七届教职工代表大会暨第十五届工会会员代表大会隆重开幕

关闭

版权所有:18luck新利手机版iso 校长办公室 地址:18luck新利手机版iso 中国 河北省保定市灵雨寺街289号 | 电话(传真):0312-7521933 | 邮箱:xiaoyouhui@hebau.edu.cn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