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报》(2017年6月22日) 11版
电影《李保国》剧照
电影《李保国》剧照
本版图片均由电影《李保国》剧组提供
□记者 韩莉 见习记者 田恬
阅读提示
他是电视荧屏上的喜耕田、马文、王贵、谭忠恕……
他是央视春晚小品里一脑袋泡面卷的天津大姐……
在大多数人心目中,眯着小眼睛的演员林永健似乎总有几分挥之不去的喜感。他笑的时候,你觉得他有趣。他绷着脸,你依然难抑想乐的冲动。虽然也成功扮演过聂荣臻等大人物,可第一时间浮现在人们脑海中的,却总是他那些或嘎或坏或无奈或淳朴的小角色。
此次,他在我省重点打造的电影《李保国》中挑起了大梁,“能不能行、会不会像”成为很多人心中的疑虑。
怀揣着这份疑虑,记者近日前往该片在保定的片场探班。
1让观众看到一个有情怀、有味道、有温度的“大山教授”
我们刚到片场,就赶上当天的第一场重头戏:
只见“李保国”面带愠色地走进办公室,对着光亮、觑着眼睛看了看学生熬夜新写的报告,想了想,还是把躺在沙发上的男生喊了起来,然后推门而去……
走出摄影间,林永健转身就进了隔壁的导演室,依然是戏中状态,背着手,黑着脸,几步走到导演身边,仔仔细细看着回放。一扭头,却看见李保国的妻子郭素萍正冲他赞许地笑着。瞬间,他来了个“变脸”,小眼睛眯起来,牙露出来——正是经典的林氏笑法。
回身坐到休息椅上,长长地舒了口气,他冲我们招招手说:记者朋友,咱们开聊吧——
“这个学生是自己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好苗子,没想到,论文还没交,却想出国发展,李保国心里挺不是滋味。这不,一看学生‘赖’在办公室沙发上,他就有点‘上火’。”林永健向记者解释这场戏,他说,李保国这个人脸上藏不住事,有啥说啥,但是,对事不对人。
尽管还穿着戏服,但松弛下来的林永健却彻底“破了功”,瞬间掩了戏中人物的痕迹。
实在忍不住,我们把之前的疑虑抛给他:“你演的小人物,特别是春晚小品的喜剧角色太深入人心。当初接演李保国这个当代先进人物角色的时候,就没压力吗?”
“当然有,但我是个犟人。几乎塑造的每个角色,观众对我的接受度都是从问号到逗号再到叹号,所以挑战越大,我信心越足。”
回忆起今年年初接这部戏时的情景,林永健说:“从新闻媒体的报道上,我对李保国这个人物也有所关注,他的事迹让人心生敬佩。导演、编剧、制片人找到我,大致讲了剧本,挺感动的。心里就想,这个人,我演定了。”
其实让林永健来演李保国,制片方开始也纠结过。河北影视集团董事长申晓义坦言,当时确实有几个备选演员。“我们一次次开会讨论,从亲和力、对角色的驾驭能力等方面综合考虑,最后大家全票同意让林永健演李保国。”
事实上,这种信心还来自于2013年拍摄电视剧《聂荣臻》时打下的合作基础。用申晓义的话说,当时质疑声更大,从外形到气质,几乎没有人相信他能演好。但剧播出来后,大家都服了:林永健这个人,可塑性非常强。
说起来简单,可要演好身边的典型人物,难!
要想演好李保国,首先要走近李保国,了解李保国。今年4月,林永健和主创人员来到李保国工作生活过的内丘县岗底村“安营扎寨”,天天跟老乡们聊天,去果园里转悠,从众人的讲述里,慢慢体察感知李保国的音容形态。
“在凤凰山李教授的墓前,我想了很多很多,一个又一个场景浮现在眼前,清晰而又真实。我默默地告诉李教授,一定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接近他,演好他。”采风让林永健的脸变得黑黝黝的,说话也越发有了李保国粗中有细的味道。
“保国那个倔劲上来,就这样。”看着镜头前的“老伴儿”,郭素萍眼中隐隐闪现泪光。“原来没跟林老师接触过,只是潜意识里觉得他是个大明星。开始说让他来演保国,我们心里也没底儿。现在看来,他演得真是用心,而且确实神似。”
郭素萍说,林永健多次来找她和家人聊李保国的往事,每次都充满真诚和敬意,而且特别细心,尽量不去碰触家人深埋心底的痛。对林永健的敬业,郭素萍尤为欣赏。“有那么一场戏,冷水就那么劈头盖脸地浇下来,他眼睛都肿得睁不开了,却没听见一句抱怨。这个拼劲儿,跟保国真像。”
正因为如此,虽然片子还没制作完成,但郭素萍和家人都满怀信心和期待。
对来自李保国家人的肯定,林永健有点儿不好意思:“这是演员的必修课,淋雨也好,土里泥里摸爬滚打也罢,我只是拍戏时这样,而李保国教授却默默坚持了35年。做人要有良心,创作也要有良心,你不动真格的,不下真功夫,不投入真感情,自己都交代不过去,何谈打动观众?”
“一部主旋律影片,一个先进典型,演得真实可信非常重要。”该片导演赵琦说,为避免在角色塑造上出现脸谱化,剧组在创作的时候,第一条坚持的就是要创新。这部戏并不说教,而是将李保国的事迹自然地展现出来,影片的深意要让观众看完后自己去思索体味。第二就是要接地气,让年轻观众喜欢。
而在林永健看来,李保国这个人物性格很直,很急,有人情味,所以接地气。“这部影片一定能让观众看到一个有情怀、有味道、有温度的‘大山教授’,我保证。”
2创作不能马虎,观众不能糊弄
探班当天,第二场重头戏在18luck新利手机版iso 外的马路上拍摄,讲的是李保国接到老乡的求助电话,开上车心急火燎地往村里赶。谁料路上又遭遇堵车,只能临时借路人的摩托车继续赶路。
镜头内外,只见林永健急匆匆地来来去去,借车,试骑,然后跑到监视器前和导演商量,再调整重拍……围观的人群中,有个年轻人突然喊了一嗓子:“林永健还自己骑摩托车啊,这种危险点的镜头不是都用替身吗?”
“这不算什么,”扮演李保国学生的演员王匡,向记者回忆起真正惊险的一幕,“曾经有一场我骑摩托车载他的戏,在山上,路特别窄,还蜿蜒起伏,旁边就是峭壁。我之前从没骑过摩托车,心里挺毛的。其实用替身完全说得过去,因为戴着安全帽,又是远景,肯定不会穿帮。林老师却坚决不同意,他说只要自己能做到的,没有理由用替身,这些都属于创作的一部分。”王匡说,林永健当时的一句话深深触动了他——“创作不能马虎,观众不能糊弄。”
在导演赵琦看来,绝不糊弄观众的林永健“魔怔”了。“从一进剧组,他就天天琢磨两件事:一是怎么讲课,二是怎么卖苹果。就跟他手里真有一堆堆卖不出去的苹果一样,真是入戏了。”
“尽管在李保国教授心里,三尺讲台和田间地头同样重要,”林永健说,“但是面对年轻时尚的高校学子和淳朴实在的老乡,他的状态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一点我在反复找感觉。”
林永健用滋味醇厚的保定话给我们回放了一个细节——
片中李保国给老乡们讲课,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横躺着的树枝,说,这是一个树杈。老乡们说,这哪是树杈啊,这就是一个弹弓杈子。李保国说,你们把这大树杈子戳起来看看。哎,这不就是个苹果的“苹”字吗,大家都乐了……
说到表演中的细节处理,林永健眉飞色舞。在他看来,李保国给老乡们讲课的时候,一定是越浅显生动越好。这其中的“度”,他得反复琢磨。
在助手刘莹眼里,林永健最大的优点是能听取别人的意见,特别是喜欢跟年轻人取经。“林老师总爱问我,你觉得这个戏这么演够劲儿不?基本上每一场戏过后,他都会询问现场每个工作人员的意见,包括场记、灯光等。比如这两天在河北农大拍戏,他有空就问我们平时玩什么,有什么新潮的话。他说都知道李保国教授的课生动,可怎么个生动呢?起码得让孩子们听得进去,不能刻板、老套吧!”
功夫不负有心人,给大学生上课的感觉林永健也找到了。“有的时候可以很幽默,比方说讲到苹果,世界上有那么几个著名的苹果,第一个是亚当夏娃的苹果,第二个是牛顿的苹果,第三个就是乔布斯那个咬了一口的苹果,说到这里,学生们就都笑了。但第四个苹果就在太行山上……这儿就要言归正传,讲荒山如何变绿,如何走扶贫致富的道路,这时候就必须是严肃的。”
“林老师是真‘轴’,这点儿也像李保国教授。”副导演郭琳琳说,林永健在表演过程中,经常会为了一个小细节反复思量。“比如有一句台词,到底是用‘请你救救老百姓’,还是‘请你救救老百姓吧’,就这么一个语气词,林老师跟导演以及演对手戏的演员讨论了半天。一场戏反复地试拍,最后才决定不带‘吧’字。到正式拍时果然效果特别好,在场的所有人都自发地为林老师鼓掌。”
还有一场李保国去为恩师扫墓的戏,刘莹和郭琳琳记忆犹新。那天小雨迷蒙,林永健的情绪很到位。虽然只有一个背影,但是脊背弯弯,脚步颤颤。为了太行山,为了父老乡亲,这位年近六旬的老人太辛苦了,太可敬了,这一幕让人无不动容。就在他转身的一刹那,现场很多人的眼泪都流了下来。
林永健轻轻而深情地给我们念起当时的那句台词:“我的老师留在了这儿,他,没有遗憾。将来有一天,我也会留在这儿,我不会有遗憾。年轻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不要留下遗憾。”
3记住那些角色,比记得有个林永健要带劲得多
大概就是为了这个“不留遗憾”,生在青岛长在海边的林永健本该一帆风顺的人生,也如同浪涛般起起又落落。
林永健对戏的痴迷可以说与生俱来。八九岁的时候,他就因为逃课跑去看剧组拍戏,回家挨了一顿揍。高中时自己编排话剧,反而“一不小心”得了全市大奖。然而,当他头一次小试牛刀时,却受到了不大不小的打击。
1986年,17岁的林永健参加青岛市话剧团招考。备考时,他见其他男演员个个玉树临风,自己先忐忑起来。好在林永健天生有一副好嗓子,会说相声,能打快板,讲起故事来绘声绘色。招考老师顶着压力,留下了这个从长相到表演都很有特色的小伙子。
然而,刚到话剧团的林永健的身份却很尴尬。“我是那批学员里唯一一个没能直接转正的。也正因为如此,我的倔脾气上来了,一定要靠自己的努力混出个样子来。”烧干冰、管道具,虽然鲜有上台的机会,林永健却没有丝毫松懈,他默默地下着功夫。苦心人,天不负,18岁的时候,他已有3个作品在央视播出,后来不但转了正,还成了团里的骨干演员。
除了演戏,当兵是林永健的另一个人生梦想。
1989年,因一次偶然的机遇,林永健成为广州军区战士话剧团的一员。从赴野战部队锻炼,到装台、拉大幕、吊灯、追光,每一幕都见证着林永健的成长。“刚开始我眼巴巴地站在大幕下面,看着台上的演员羡慕极了。私底下,我把所有人的台词都背得滚瓜烂熟,回了宿舍就一个人嘟嘟囔囔地给自己演。还不过瘾,我就自己编排,找比我资历更浅的小战士们排练,然后再找机会去给基层战士们演出。”这么一来二去的,竟然演出了名堂。林永健的机会越来越多,一场演出若有八个节目,他就能占三四个,因此得了“林半台”的绰号。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1997年,林永健被选中参加了电视剧《和平年代》的拍摄,饰演一个广东小老板。虽然戏份很少,但他的演技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之后,他渐渐成为团里的中坚力量,囊括了国内戏剧表演的大部分奖项。
然而,林永健是个不安分的人。世纪之交的那个晚上,他做出一个重要决定:到北京去,寻找更广阔的舞台。
而立之年,林永健又回到了原点,成为北漂一族中最普通的“群演”。
没有了单位,没有了宿舍,整日为衣食奔波,寒风里就着带冰碴的冷豆浆啃凉馒头……谈起那段苦日子,林永健说自己从没有绝望过。“那会儿我就知道,这些经历,都是财富。”
挺过最难熬的日子,2002年,总能把不起眼的小人物演得活灵活现的林永健进入空政话剧团,重新穿上了军装。
此后,林永健在小品表演上展现出了独有的才华。2005年央视春晚,尽管在小品《装修》中的台词不到十句,出场不过两分钟,但林永健凭借自己精湛的演技,演活了那位“天津大姐”,一句“干嘛呢”也成了当年的流行语。
“每一次命运抛来橄榄枝的时候,你都要认真抓住它。”林永健说。电视剧《金婚》里原本没有大庄夫妇这一对。导演郑晓龙提议:“50集太长了,只有男女主人公,有些情感不太好表达。”这样才有了和男主人公佟志兄弟情深的大庄,以及彪悍又淳朴的庄嫂。人们评价林永健饰演的大庄“自然、抢镜”。据说主演张国立曾半开玩笑地敲打其他人:“你们可得加把劲,别这么多人干不过一个林永健啊。”
从农村系列剧《喜耕田的故事》里第一次当主角,到后来的《吕梁英雄传》《马文的战争》《王贵与安娜》《黎明之前》,无论是正面角色还是反面角色,无论是主演还是跑龙套,林永健都能靠自己的琢磨,把人物演出彩儿来。
“我最开心的,就是开始大家都说你演不了,到后来发现你不仅演得了,而且演得还真不错。”说到这儿,林永健一眯眼,又露出了那副招牌式的笑容。“后来我就觉得,挑战性角色,也没有那么难嘛,直到遇到了和咱们河北合作的电视剧《聂荣臻》。”
这一次,正正经经演这样一个革命历史人物,林永健心里有点打鼓了。
“为了给聂帅的女儿聂力阿姨留下个好印象,我特意化好妆,还戴了一副眼镜,希望能显得眼睛大一点。可是,到了她家以后,聂力阿姨并没有掩饰她的失望。她说,我爸爸比你高多了,而且你眼睛这么小,实在是不像。”
虽然很受打击,林永健却并没有气馁和放弃。他放下手头一切工作,尽可能多地研习和聂帅有关的人物传记等历史资料,细细揣摩、思考。“我相信能演出一个符合大家期望,又有个人特点的聂荣臻。”
作为出品方负责人之一,申晓义说,该剧后来在央视播出时,收视率一路飘红,在观众中引起了热烈反响。“正是林永健这种不服输的精神,才有了这次电影《李保国》的再次合作。”
在采访中,林永健聊起一个很有趣的事:有个节目对路人进行随机采访,若直接问知不知道林永健,十有八九对方都会摇头;但一看照片,又会恍然大悟,说这不是喜耕田吗,这不是王贵吗,这不是……
对此,林永健一点不觉得遗憾和尴尬。“这也是对我工作的认可吧。若干年后,如果依然有人想起当年那个喜耕田,那个马文,那个王贵,那个谭忠恕,那真比记得有个林永健要带劲得多。而这次,我是‘李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