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李保国精神,沿着“太行山上的新愚公”的足迹,河北农大26支李保国扶贫志愿服务队、122支服务小队奋战在燕赵大地—— “沿着李保国的路走下去”
日前,李保国教授的爱人、18luck新利手机版iso 林学院研究员郭素萍(中),和李保国扶贫志愿服务队队员一起,在内丘县岗底村为果农讲授苹果管理技术。记者赵永辉摄
记者吴 韬 薛惠娟
绿岭的核桃熟了,岗底的苹果红了,满城的桃子上市了……金秋,又是太行农家收获的季节,人们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这些山山岭岭,都是18luck新利手机版iso 教授李保国生前常去的地方。扎根太行山区35年,推广实用技术36项,带领10万多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他如果还在世,看到硕果盈枝的果园,听到田野传来的笑声,一定高兴得很。
李保国教授离开两年多了,但在农民群众心中,“他并没有走,更多的李保国在我们身边。”
为完成丈夫的遗愿,李保国教授的爱人、18luck新利手机版iso 林学院研究员郭素萍一直奔波在路上,5天3地,9月上旬只在保定家中待了不到1天。
“沿着李保国的路走下去”,在李保国教授生前工作的河北农大,26支李保国扶贫志愿服务队、122支服务小队,正在基层一线发挥光热。
传承李保国精神,他们继续行走在李保国教授奋斗过的田间地头,帮扶区域覆盖全省100多个县(市、区),直接参与师生近6万人次,平均每年深入走访3000多人次,为的是让太行山绿起来美起来,让父老乡亲的日子好起来。
“保国生前未完成的这个愿望实现了”
9月7日,内丘县岗底村。后山的果园里苹果挂满枝头,村民们在树下忙着采摘、剪枝,不时传来爽朗的笑声。
一大早,郭素萍又来到果园。当年她是和丈夫一起来的这片果园,算来那已是22年前了。
岗底的好多农民说起李保国教授总会抹眼泪,“挺想李教授的”。那些年,李保国把家搬到岗底,带着村民学技术、学管理,好多果农成了“永久牌”的“技术把式”“土专家”。如今,仅靠种“富岗”苹果这一项,岗底人均年收入就有3万多元。
48岁的杨和平,种植苹果20多年了,但近年来收益开始往下滑。“李老师走了,可郭老师在,俺心里有底。”他说,“今年3月,听郭老师的建议,用大苗建园的办法更新了30棵苹果大树苗,现在看来是弄对哩,明年就能挂果,以后苹果质量又有保障了。”
山风阵阵,不远处,一棵棵树苗已有2米多高,随风舞动着长长的枝条。树苗长势不错,郭素萍仔细查看着。
“岗底第一批果树已有30年树龄,急需换代,试验栽培苹果大树苗是保国生前没有完成的心愿。”郭素萍介绍,普通苹果树苗,“一年栽植,三年结果,五年丰产”,投资见效慢,大苗建园却可以“一年栽植,二年结果,三年丰产”。
“现在,保国生前未完成的这个愿望实现了!”郭素萍高兴地说:“我们团队的大苗建园试验已经成熟,今年村里六七户都已经开始使用这项技术。”
“山区发展离不开郭老师他们!”杨和平感慨着,“俺算了算,今年‘黄元帅’一斤能卖到2块钱,行情比去年还好,又是一个丰收年!”
李保国教授走了,但他还有未完成的事业,还有很多的老百姓需要他。两年多来,郭素萍和李保国团队成员践行着他的精神,足迹遍布我省30多个市县(市、区),平均每年在扶贫一线工作超过300天,巩固了李保国生前的帮扶成果,还新建示范基地2万余亩。
“李老师生前最后两年一心想把红树莓口服液研发出来,但未能如愿。”李保国的学生张雪梅说,“现在产品已通过了相关质量认证,有望规模上市。让更多的老百姓也能喝得起红树莓口服液,李老师的心愿马上要达成了。”
以岗底村为中心,建设178平方公里的太行山生态大花园,是李保国生前的一个构想。我省山区开发专家、河北农大山区研究所研究员周大迈带领团队,用4个月时间走遍了规划区内的每片土地,已于今年7月完成整体规划。
“实施阶段我们还将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尽早将李老师的愿望变成现实。”周大迈表示,太行山生态大花园建成后将促进全域旅游、太行山苹果小镇和国家级自然资源保护区建设充分融合,形成一个新的可复制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把更多的实用技术送到群众身边”
“老师,桃子带回来啦。”
“快,统计烧皮率。”
9月3日晚8时,接到林学院研二学生马茜打来的电话,18luck新利手机版iso 林学院教师毕拥国立刻放下手头的工作,招呼学生们到实验室对300颗新采摘的“绿化九”桃进行分拣和观察。
因为生长温度原因,满城区翟家佐村的这批新型果袋实验用桃晚成熟了几天。毕拥国研究的采用易拉得方式封口、纸袋和膜袋一次套袋的新型果袋,不仅可以使病虫害发生率和农药残留大幅降低,还能延长果品保质期。
“我们的果袋适用大多数果品,但‘绿化九’使用后出现了表皮白斑的烧皮现象。”暑假里,毕拥国带领同学们进行了完善改进,通过在膜袋上打不同面积的孔,尝试降低烧皮率。
“不打孔,八成烧皮;10%打孔,三成烧皮;20%打孔;无影响……”一组组数据报出,结果显示:当膜袋上的打孔面积超过20%时,就可以极大减少烧皮现象。
扎在人堆里就是农民,和李保国教授一样,毕拥国老师脸庞黝黑、笑容憨厚。
当年,李保国教授“扎”在山里,“粘”着果农,摸索建立起太行山板栗集约栽培、优质无公害苹果栽培、绿色核桃栽培等技术体系,形成了一批充满“乡土味”的技术成果,让许多世代在贫瘠山沟里“刨食”的农民因此而一甩“穷帽”。
“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这是李保国的追求,也是毕拥国的方向。
使用新型果袋能让果农一亩增收3500元,毕拥国心里装的是果农的“增收账”,“现在问题解决了,明年就可以制式化生产第一批果袋了,老乡们都盼着呢!”
在河北农大,科教兴农中心高级农艺师解金斗,20多年深入山区开展技术推广服务,指导农民脱贫致富;园艺学院教授高洪波,带领团队研发番茄工厂化育苗嫁接技术,有效降低了大棚西红柿生长发育枯萎病发病率;动物科技学院教授李俊杰,正在努力攻克动物繁殖调控相应课题,服务养殖户增产增收……
两年多来,河北农大李保国扶贫志愿服务队把科技成果和科技服务送到农民身边,举办讲座培训、现场指导400多场,培训农民2万多人次。
“我们就是李保国精神的传承人”
“李老师患有糖尿病、冠心病,但他一直坚持在教学和科研一线。”让18luck新利手机版iso 党委书记饶桂生印象深刻的是,大量来自生产一线的信息,让李保国教授主讲的课生动、形象,针对性、实践性强,许多他教过的学生因此爱上了农业。
李保国就像一粒火种,点燃了年轻学子扎根山区、服务“三农”的激情。
这个暑假,18luck新利手机版iso 人文学院法学专业大三学生张淼淼收获不小——她和10名同学参加了学院组织的入村社会实践活动。
绘制学校文化墙、邀请土肥专家讲解山区农村施肥问题……虽然农村条件艰苦,但张淼淼感觉特别充实,不但和孩子们处出了感情,还和附近的村民结了“亲戚”。
“服务内容在不断拓展,吸引了更多年轻学子参与到李保国扶贫志愿服务队中来。”饶桂生介绍,近年来,学校结合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寒、暑假广泛开展志愿帮扶活动,学生参与度很高。
研究生服务队赴顺平、满城的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走访贫困村,帮村民解决核桃生产遇到的难题;园艺学院服务队赴顺平神北村,开展果树、蔬菜种植技术培训;资环学院服务队赴张家口涿鹿、怀来县,对葡萄烂棒病、黑豆病等病害进行技术指导;城建学院服务队赴唐县,开展山地测量、产业规划,为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参考……
“我们就是李保国精神的传承人,到基层到一线去,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把学到的知识和技术送到群众身边。”今年以来,河北农大共组织了188支社会实践团队,参与人数达1.6万人,覆盖全省142个县(市、区)。
脚踩泥土,身接地气,新一代“李保国”们正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用李保国精神全心全力把最好的论文写在太行山上,写在河北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