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案例

毫厘必争,精益求精中彰显严谨求实科研作风                                                                            


用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

讲授课程:专业导论

讲授章节:高准确度测量技术(第七章第一节)

切入点:讲解到高准确度测量技术一节,论述准确度的含义及其对测量的意义时引入本案例。

讲授目的及效果:通过讲述卫星测控专家李济生院士在工作中严谨细致的事例,使学生认识到做各项工作均要秉承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作风,找准目标积极探索、不断钻研,取得成功。


李济生(1943-2019),卫星测控专家,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济生终生都在探索卫星定轨的最佳计算方法,把定轨精度从千米级提高到百米、米,乃至目前的厘米级,为中国卫星铺设了一条最精密的轨道,使中国航天事业屹立于世界之林。

我国首颗返回式卫星于1975年成功发射,但实时监测发现,与理论上受大气阻力影响卫星轨道高度应逐渐下降的情况相反,卫星近地点高度在逐渐升高。为什么会这样?李济生开始了解谜之旅,通过几个月细致严谨的分析与计算,终于找到了答案:是卫星姿态控制喷气管产生的只有0.7克的姿控力所致,但就是这轻微的作用力使卫星轨道近地点每天升高300多米。源头找到了,李济生对此领域继续进行深入研究,建立了卫星姿态控制对卫星轨道摄动的动力学模型,填补了我国同类动力学模型空白,卫星定轨精度自此又提高了一倍。

李济生严谨细致的科研作风时时影响和感染着身边的青年科技人员。卫星发射测控任务完成后,他会继续和负责技术方案设计的科技人员仔细核对技术报告,对报告内容一行行检查,对涉及的数据一个个验算,不放过可能存在于纷繁数据中的任何小瑕疵。李济生经常说:“科研无小事,没有严谨的科研作风,是搞不好技术工作的。”

俗话说,“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做事情干工作就要有李济生这样的钻研精神与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在他的带领下,我国航天测控人员不断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如今已实现航天器定轨精度向厘米级的跨越。

(控制工程系 霍晓静)

 

 

课程思政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