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教学动态

▋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优秀论文展示


一流课程建设中的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以《汽车构造》课程为例

赵树朋


摘要:一流课程建设中如何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在《汽车构造》一流课程建设中,根据课程特点,从“建、教、学、改”四个维度研究了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在课程目标、教学理念中融入思政,科学合理拓展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归纳凝练思政育人目标,评价产出并持续改进。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线上教学改革促进线下一流课程建设。实现线上知识动态更新;搭建线上互动课堂,线上高阶能力培养课堂;创新设计线混实验翻转课堂;做好课程示范推广,研究评价体系并持续改进。以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维度为主线,结合实验、实习等环节,在课前、课中、课后等教学全过程实现“M+I多维度、浸入式”课程思政。经过多维度的教学改革,教学效果显著提升,有效推进了一流课程建设。

关键词:一流课程建设;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汽车构造;多维度浸入式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中,多次要求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要回归高等教育初心,将“以‘本’为本”作为高等教育的灵魂,将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1]。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要求,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推动高校把教育教学改革成果落实到课程建设上,实现管理严起来、课程优起来、教师强起来、学生忙起来、效果实起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2]。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高校要有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3]

一流课程的建设的难点之一是课程思政的体系建设和有机融入,痛点是防止“贴标签”,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以线下一流课程《汽车构造》为例,通过线上线下等综合手段对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课程思政”建设既不是增开一门课,增设一项活动,也不是课程“思政化”或课程“去知识化”,而是要通过“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4]

一、汽车构造课程思政体系建立

“三全育人”下的“课程思政”工作格局不仅仅指思政教育进入各个课堂,更需要把思政内容与课堂知识融为一体,相互穿插,在无形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5]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是成果追溯教育导向理念,是学习成果的大变革,重点关注教育的各个方面,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理想的成果[6]。课程建设一直秉承以全面育人为本,贯彻“面向产出”的OBE理念,优化教学设计,注重内容重构创新、教学手段创新、实验模式创新、团队合作创新,实现多维度建设的新突破。

课程思政为各类质量体系的课程目标融合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即以思政要求为目标,兼顾各课程质量体系要求,构建一套标准。[7]在开展“课程思政”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复制”其他学科的形式与内容等,而要根据学科特色,创造性地将学科内容与思政内容相融合,做到思政寓于课程教学,课程教学溶于思政。在坚持学科价值的基础上,研究其学理、价值、伦理等,将学科特点与思政内容相结合,使得每一个理工科课堂都拥有自己的特色。[8]

从课程教学目标出发,精心教学设计,合理拓宽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手段。从大量的思政素材资源中,分类提炼总结出思政元素,进行同向归纳凝练,显性隐性教育结合,明确思政育人目标,进行实施规划,有机融合。根据评价观测点反馈,持续改进,形成闭环。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过程

课程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大量的思政素材资源来自基本知识、拓展知识和其他环节。课前预习环节采用“课前驿站”,课程导入采用“思维碰到车”,课中讲授环节采用案例学习,实验环节采用线混翻转实验,课间采用“课间交流岛”结合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答疑解惑,课后采用项目式教学实现专创融合。根据这些思政元素同向归纳,将基本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作为价值目标,凝练确定思政育人目标,明确价值引领着力点。

按照价值目标设置四个评价观测点。本章观测点1:答题中是否体现科学精神。观测点2:互动问答和研讨中是否体现创新思维。观测点3:学生对民族产业理解,是否具有民族精神。观测点4:实验报告中是否体现:求真务实、遵守劳动纪律。根据观测点评价反馈情况进行教学反思,持续改进。

二、线下一流课程教学体系的线上建设探索

《汽车构造》课程2019年被评为省级线下一流建设课程。该课程是车辆工程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其教学中的思政特点:教学内容延展性强,教学方法、手段多样化,理论和实践教学全过程可挖掘多维度素材。为实现课程建设多维度突破,课程团队在做好线下一流课程建设基础之上,积极开展基于“一本四维”的线上建设和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线上课程建设有助于实现多维度思政育人,思政育人产生预期效果的关键在于让学生产生共鸣、同向同行。根据课程特点形成了符合专业认证理念的创新性,以学为本的实践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高阶性,专创融合实现高挑战度的教学特色。

(一)以线上教学为契机,实现课程内容重构创新

课程团队以线上教学为契机,基于专业认证的理念调整教学大纲,根据学生培养目标达成度以及社会评价需求做到知识动态更新,让学生掌握最新汽车结构原理知识。结合雨课堂平台特点,动态更新课程内容,更新全部章节内容,涉及120个任务点。增加高水平慕课、视频资源80项,其中任务点内视频32项,任务点外视频48项,累计时长超过2000分钟。给学生“快乐增负”,充分利用课堂和课外时间,学习最新、最热、最实用的知识。针对学习内容对全部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同学认为结合线上建设后,学习内容更多、更新、更深,整体水平更高。

(二)利用线上教学好帮手,推进教学手段创新

秉承“以学为本”理念,搭建互动课堂。注重因材施教、启发式、互动教学,教学相长,秉承“学生是最好的老师”的理念,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活跃课堂氛围。采用最新案例教学,通过课前预习精彩视频,课中讲解热点案例,课后复习课外拓展视频,吸引学生兴趣;设计丰富多彩的互动题目,让师生在微笑和争辩中汲取知识的营养;选取合适教学内容开展翻转教学,让师生换位思考,培养默契和谐的教学关系。

构建全方位学习环境,搭建开放课堂。向学生开放课件、试题库、动画视频库、教学资料等各种学习资源。充分利用课前预习课件,课中互动环节,课后复习作业,各个环节首尾相连,构建全方位立体学习环境,让学生“沉浸”在“快乐学习的海洋”。

学思结合,知行合一,搭建高阶能力培养课堂。教学手段创新的效果好坏,核心问题在于是否进行了好的课程设计。紧密结合社会热点问题作为切入点,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利用各种在线辅助实践手段,注重实践创新,知行合一;采用项目式教学,提高同学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注重课程高阶性并提高挑战度。针对教学手段对全部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同学认为结合线上建设后,学习手段的丰富有效提升了学习效果。

(三)创新设计实验翻转课堂

《汽车构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了国家级虚拟仿真平台、高水平慕课等实验教学资源,指导学生提前自学发动机虚拟拆装操作,课上进行分组讨论答疑等活动,学生返校后在实验室进行线下实物实验,提高实践能力,开展实验教学的翻转课堂,实现课程建设新突破。构建了面向产出的课程评价体系。以学生为中心、创新多元评价模式,学院、学校、用人单位、社会协同育人。充分利用雨课堂强大的后台数据功能,及时分析课中学习状态、课后复习效果。采用定量评价的方法,综合分析各个知识点对培养目标的支持达成度。

采用翻转实验后,针对自学时间增加情况对全部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同学认为采用线上翻转实验后自学时间有效增加,尤其部分优秀同学自学时间显著增长,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但是本门课程特点决定了,线下实验是极为必要的,因此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翻转课堂效果更好。

(四)加强团队示范建设,持续创新改进

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作用,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以点带面,建设“机电类育人案例系列”。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全方位开展网上教学研讨活动,运用头脑风暴法激发教学改革热情,好点子层出不穷,好课堂应运而生。利用线上调研手段,向同学广泛征求对课程内容、手段、效果的建议和意见,及时改进,及时更新,及时进步。车辆工程系几个教学团队联合互助,结合专业工程认证工作开展广泛的征求建议活动,不断创新,持续改进,打造金课团队,依托一流专业建设,为“金课成群”而努力。

三、“M+I多维度、浸入式”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实践

“M+I”(Multi-dimensional and Immersive)即多维度、浸入式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让学生沉浸在润物无声的课程思政环境中。其基于三全育人理念,以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维度为主线,结合实验、实习、双创等环节实现全员育人,在课前、课中、课后等教学全过程实现全方位融合课程思政。

线上教学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窗,也为课程思政提供了新的舞台。《汽车构造》课程充分利用线上教学具有海量案例的特点,积极引导学生徜徉在 “多维度浸入式”课程育人课堂。目前除了已经出版的《课程思政讲义辑要》之外,课程利用线上资源建设“车辆专业育人案例系列”,从专业相关的历史、人物、专业知识、产业发展、岗位奉献等多个侧面进行课程育人建设,培养学生自信、自强意识,真正实现四个回归,助力全面育人工程。采用“M+I”思政育人模式,充分利用“课前驿站”、“课间交流岛”、“思维碰到车”等模块全方位育人。

课前驿站主题:行业话题聊一聊、热点新闻谈一谈、课堂之外读懂世界、方寸之间共论古今。课前驿站利用课前预习时间,结合学生感兴趣的时政新闻、行业动态、考研就业、专业前沿、热点话题作为切入点,全方位融入思政元素进行多维度育人。多形式、多内容的教学展示,离专业不远,和学生很近。

案例展示:课前发送预习课件,专业视频“大国汽车工匠”。其中讲解新能源汽车研发和测试的专业知识,展现了中国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的现状,以及汽车人不畏艰险、奋勇拼搏、敢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线上讨论“思维碰到车”。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在教学研讨中拓展思维,在互动交流中主动“学习道理”。

案例:在课中讲授中国汽车销量数据时,提出四个问题,让同学课下查资料线上互动讨论。问题1:为什么汽车产销量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开始增长?问题2:为什么汽车产销量在2000年后井喷?问题3:为什么2009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汽车大国?问题4:中国是否是汽车强国?

该问题留给学生思考,查阅资料后,同学们讨论中观察到几个重要历史事件及其影响。1978年11届三中全会后开始改革开放,之后不久汽车产业列入支柱产业,重点发展轿车工业。数据和历史事实说明了党中央的战略决策正确,从此中国汽车走上了快车道。过去大家普遍认为外国汽车是洪水猛兽,会对国产汽车造成巨大冲击,所以在加入WTO之前出现了产业发展放缓。但中国加入WTO后,在中央的正确引导下危机变成了巨大商机,汽车产业实现了井喷式发展。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国际汽车行业普遍出现了危机。但是危中有机,在中央的正确引导下,中国汽车销量在2009年反而一跃成为世界第一。但中国不是汽车强国,许多核心技术还被“卡脖子”,这就需要同学们努力学习,奋勇争先,产业报国,使我们早日成为汽车强国。其中思政元素可以总结为:改革开放,决策正确;科学引导,快速发展;危中有机,化险为奇;努力学习,产业报国。

“课间交流岛”。在线上授课时,课间十分钟也成为答疑解惑、课程思政的重要阵地。实际案例:课间播放热点新闻“武汉疫情解封,国家支持武汉经济发展”,顺势交流学生感兴趣的武汉汽车工业和武汉所在大学考研问题。以学生感兴趣的热点新闻切入,讲解学生关心的专业就业等问题,显性融入“抗击疫情”中蕴含的大量思政元素:爱国,制度自信,团结精神,敢于胜利等。

线上实验、实习等环节与课程思政融合。深入挖掘实验实习环节的思政元素,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实践能力。线混实验:清华虚拟仿真+线下实践。学生实习受到企业文化浸润,例如“每天进步一点点”,“ 诚信、责任”等都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实习中学生对习近平总书记签名的汽车很感兴趣,2019年中国的民族产业长城汽车在俄罗斯建厂投产,习近平总书记签名留念,象征着中华民族工业的崛起。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一定要把民族汽车品牌搞上去。鼓励同学们要积极投身专业学习,蕴含着爱国、弘扬民族精神元素。线上采用项目式教学,实现专创融合,培养“敢闯会创”的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创业能力。

四、结语

本文结合《汽车构造》课程特点和前期建设基础,对课程进行了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设计。建设中以全面育人为本,从“教、学、建、改”四个维度进行顶层教学设计。在课程目标、教学理念中融入思政,科学合理拓展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归纳凝练思政育人目标,评价产出并持续改进。

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线上教学改革促进线下一流课程建设,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课程团队以线上教学为契机,基于专业认证的理念调整教学大纲,根据学生培养目标达成度以及社会评价需求做到知识动态更新。利用线上教学好帮手,推进教学手段创新,秉承“以学为本”理念搭建互动课堂;构建全方位学习环境,搭建开放课堂;学思结合,知行合一,搭建高阶能力培养课堂。引入国家级虚拟仿真平台、高水平慕课等实验教学资源,创新设计实验教学的线混翻转课堂,实现课程建设新突破。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作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全方位开展网上教学研讨活动,持续创新改进,以点带面打造金课团队,共建一流本科学科和一流专业。

以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维度为主线,结合实验、实习等环节,在课前、课中、课后等教学全过程实现“M+I多维度、浸入式”课程思政。利用线上预习“课前驿站”、 线上讨论“思维碰到车”、“课间交流岛”、 线上实验、实习等环节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实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经过多维度的教学改革,教学效果显著提升,有效推进了一流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纪一鹏.聚焦学生能力培养建设一流本科课程[N].人民政协报,2020-06-03(011).

[2]王丽荣,武鹤,孙绪杰.新时期地方本科院校一流专业课程建设标准研究与探索[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05):18-19.

[3]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217):31-34.

[4]韩宪洲.以“课程思政”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8(23):4-6.

[5]梁茂,刘秀杰,王秋生,孟祥太,刘旭光,安金霞.课程思政在《有机化学》一流课程建设中的实践[J].广东化工,2020,47(11):228+208.

[6]李志义,朱泓,刘志军,等.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引导高等工程教育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32(2):29-34.

[7]李骏扬.理工科课程中的思政与情感[J].中国大学教学,2019(12):20-23.

[8]杨和文,陈袁碧莹.基于“三全育人”的理工类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模式研究[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18,34(S1):55-57.

课程思政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