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黄萎病菌定量检测与绿色防控技术

采用已建立的大样本土壤棉花黄萎菌定量检测技术定点检测土壤中黄萎菌的数量,结合田间棉花黄萎病发生情况的调查,明确了土壤中黄萎菌数量与棉花黄萎病发病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壤中大丽轮枝菌含量小于103个基因组/g土时,棉花黄萎病发生风险较低;土壤中大丽轮枝菌含量在103-104个基因组/g土之间时,黄萎病为中等程度发病风险;土壤中大丽轮枝菌含量>104个基因组/g土时,黄萎病发病风险较高,当土壤菌量>105个基因组/g土时,黄萎病存在严重发病风险。应用该定量检测技术,对采自新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棉区以及内蒙古、辽宁省等全国114290县(区)的380份土壤样品中的黄萎菌进行了定量检测,并据检测结果绘制了我国棉区土壤中大丽轮枝菌的含量分布图。检测结果表明,在我国棉花生产区域均可检测到大丽轮枝菌,各地土壤中菌量不一,常年种植和老棉区土壤中的病原菌数量较高,种植棉花、马铃薯和向日葵等寄主植物存在发病风险,应改种黄萎菌非寄主植物,或者选择抗(耐)病性较好的寄主植物。

前期研究发现,西兰花残体还田可显著降低棉花黄萎病的发生,同时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进一步研究证明,西兰花残体还田后可产生硫苷物质,可直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同时能够增加棉花根际有益微生物的种群数量,降低根际病原菌数量;结合施用本岗位研制的微生物菌剂,可显著控制棉花黄萎病的发生。本年度基于西兰花残体还田、“10亿芽胞/克枯草芽胞杆菌可湿性粉剂拌种或滴灌,结合抗耐病品种的使用,建立了基于微生物调控的棉花黄萎病绿色防控技术并开展示范,有效减轻了棉花黄萎病的发生。

Copyright © 2020 河北省棉花产业协同创新中心

Baidu
map